招生搞成現在這麼麻煩,除了上一篇的演進史之外,還有一個私心的理由。
其實好想工作室的 training camp 高度相依於 mentor
如果可以關注點分離,將流程與決策分離,那麼就可以將固定的東西抽出來,將重要的部份再細部分工,將可以更有效找到適任人選
招生委員會,是由 mentor 與當次挑選的學長姐組成。
接下來,我們以最近的一次招生為例。
這個問題,樹立了整個招生活動的核心價值。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設定而設計的 。
以往我設定了「潛在的程式狂熱者」覺得招了幾屆之後,覺得個標準太高,也太難尋找,尤其「潛在」就是一個難以發現的特質;「狂熱」也是一個未來才會知道的事。所以,這一次在第一次招生委員會籌會時,就在討論目前有沒有人想要提看看,有沒有適合的設定?還是工作室裡面有沒有適合的人選當原形?
「大家最近有觀察到,有一個很適合的人選,他是來轉職的進駐者,分享時很熱情好玩,學東西也很認真。」
就這樣我們有了新的原形,之後進行訪談。
原形設定時,找了這個進駐者一起吃中餐,我們聊聊他為什麼分享這麼好玩?過去的經歷與在乎的價值觀,探所一切他之所以成為他的理由與故事。找到了一些關鍵字
會有喜歡的 Youtube 原因是: 「他們很認真搞笑」
設定好我們想找的 Persona 之後,就開始撰寫招生文
以好想工作室 Web Camp 第 9 梯招生為例,分成幾個部份
自學困境的共鳴
價值觀
我們怎麼做
用 Persona 還可以設定給有寄信者回答的問題。
除了 mail 的問題,還有面談問題也會一起討論 (就是把問題分類)。
這個部份屬於非發散式回答的問題,設定成只要看著問題,就可以答出特定的內容。
目的在於透過 mail 的答案就可以初步的判斷適合與不合的人。
有自學的人,代表他可能已經進行了人生的原型,所以會優先約來面談看看。
「在此並不是說一定要學會,才可以來面談,而是你對自己想學的東西,有沒有『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學』,如何證明自己有多想學?」
信件中,只要有提到自己已經開始接觸 web 技術,並且享受在其中,那麼就是好的面談者。(而且,很有可能錄取)
這部份屬於可以發散式回答的問題,來面談過的都知道,我們面談一個人要花兩個小時
這個面談,不像是一般的求職面談這樣,不想給面談者品頭論足的感覺,而是想要透過問答的方式讓們思考一些《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》的問題,也會問面談者是否符合 Persona 的問題。
最近這一次的面談就有問
「你有沒有喜歡的公眾人物?或 Youtuber?」
「為什麼呢?他有什麼特質吸引你嗎?」
通常我會設定 gmail 給當次招生委員會的成員。而招生文會有規定的主題關鍵字
就是讓 mail 過濾器的設定上要設定的字。
寫本名在主旨,是過去曾經有寄件者說自己有寫名字,就在 mail 的帳號上面,讓我們之間有溝通上的困難,為了避免這樣的事再發生,就直接規定好了。避免讓人不小心成為遺珠。
為了管控這些寄件者的狀態,還需要開「看板方法」來管理每個寄件者的狀態是不是約了面談了?是不是約好時間了?是不是面談完了?
面談也只是一個過濾的過程,將人選入圍而已,並不是最後決定錄不錄取的關卡。
約面談會再找一個現役學員,不在招生委員會內的一起來面談,三個人面一個面談者,好處是要決定這個面談者是否入圍,最後可以奇數決定。
面談如果有問起技術問題,會開放給面談者問問題,讓他學會我們問他的問題。過程中,也會讓他感覺到一個輕鬆自在的聊天過程,透過話題的引導可以問到我們想問的,對方也不會因為太過緊張而失常。
面談結束之後,會問面談者是不是要待一下,跟現役學員們聊聊?
當所有約面談的人都聊過之後,就進入辨護會議。
辨護會議會討論入圍的面談者,將他們進行排序,並且會在超出錄取名額時,進行辨護。
幫面談者進行面談的人,就是辨護者,是以「支持該面談者進入 web camp 」的立場。
雙方提出該面談者的優點,並且說服在場的陪審團,並進行投票決定。
這樣的決策過程,我覺得非常的好。(也輕鬆)
有了錄取名單之後,接下來公佈結果了。
這部份我們明天再說好了,今天講得很多。有興趣的人可以消化一下,並且想一下這個流程如何改進,還可以精進的。
這的確就是最近一次的現行做法。其實,我覺得這過程實現了許多有趣的事,在組織中的決策民主化,並且在這過程的所有決定都是共識決,讓每一個參與者與這件事產生關係 (這個關係很重要,未來會專門寫一篇給大家介紹)
而且,這個演進的過程,是自然而然的專注問題的方式,像是寫程式重構一樣的過程進行著,也是一種人力資源招募過程,很有機的發展著。
最後,再給有興趣來好想工作室 training 的朋友講一句我的體會
「學習並不會因為來好想而開始,也不會因為離開好想而結束。」
所以,想學趁現在,以你目前可以的做法先進行著。